温室大棚植物病害的科学预防
贵阳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设施,因其封闭严密,与周边环境基本隔绝,加之在冬季寒冷季节进行植物栽培,其棚外周边环境中,长达120—180天的时间,几乎没有同类植物生存,基本没有外来病害侵染,不应有病害发生。但是,现实恰恰相反,绝大多数温室、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植物,病害种类多,且频繁发生、危害极其严重,不但给菜农增加了投资、劳务负担和重大损失,而且造成棚内果蔬产品农药残留超标,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一、温室、大棚等保护设施栽培,植物病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:
1、大多数菜农,在棚内多年连续种植同一种植物,重茬连作,棚内土壤、及棚内各种设施上,病菌逐年积累,残留量多。
2、菜农平时操作时,都把病果、病叶随意扔在棚外,换茬时又把老秧拉出堆积在棚外。这众多的植物残体上,存有各种植物病菌,雨雪雾天,空气潮湿时,会散发出大量的病菌孢子,漂浮在设施周边的空气中,设施开启通风口时,病菌随着空气进入设施内,会不间断地侵染棚内植物、诱发各种病害。
3、多数菜农,在棚内栽培植物,仍按照传统露地栽培方式,实行平畦栽植、或沟内栽植,灌溉时大水漫灌,造成土壤板结、土壤缺氧,制约了植物根系发育、扎根浅、发根量少、根系活性差,诱发植株衰弱,植株抗逆性能低下。加之如此管理,棚内空气湿度高,又为病菌孢子发芽、侵染创造了极佳的环境条件,必然发病重。
4、棚内温湿度管理失误,棚内温度低、湿度高,促进了植物病害的发生、蔓延。
二、温室、大棚等设施栽培植物病害的科学防治
根据温室、大棚等保护设施病害发生、流行原因,抓住关键环节,采取相应技术措施,预防病害发生。
1、严格技术规程、彻底清除病源。
2、实行壮苗栽培,充分发挥、调动植物自身的免疫力与抗逆性能,减少病害发生。
植物体是生命,和人类一样,都存在着自身免疫力、抗逆性能高低的差异,健壮者,其抗逆性、免疫力强,不易发生病害,弱者则差,容易发生病害。因此只要能够促进植物体生长健壮,提高其抗逆性能的有关措施,都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。
3、改变生态环境,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菌萌发、侵染、繁育、发展,而利于棚内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
。
设施内经常发生、频繁发生的灰霉、霜霉、菌核、疫病、蔓枯、叶霉、茎基腐、根腐、锈病、白粉、叶斑、青枯、溃疡、软腐、角斑等病害,必须在高湿度时,棚内起雾、结露,植物体表面存有水滴、水膜,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方能发病,其发病最适宜温度为15—260C之间,气温高于300C,难以发生病害。因此,只要选用无滴消雾农膜,消除棚膜滴水;棚内土壤全面覆盖农膜,减少土壤水分蒸发;并科学调控棚内空气温度、湿度,使棚内温度在晴天时,维持在28--350C,阴天时温度控制在13--180C,避开发病的适宜温度;夜晚坚持适度通风,预防棚内起雾、结露!则棚内即便存有病菌,也会因为棚内空气温度、湿度不适宜,病菌难以萌发、侵染。从而实现了无病害发生的理想目标。
4、科学用药
每次变天之前,事先喷洒有关防病用药,若遇到连续阴雨雪天气,连阴时间超过5天时,及时在夜晚点燃防病用烟雾剂,预防病害发生。
十几年来,大量的实践证明:只要认真执行以上技术措施,不论是黄瓜、番茄等蔬菜、还是葡萄、红枣等果树植物,在很少用药的条件下,也可实现棚内植物全年、并连续多年无病害发生。
下一篇:
大棚升温发酵剂(使用注意哪8点)
上一篇:
贵州温室大棚降温四大措施
分享
取消